金融與科技·專輯
科技與資本/陳元
數字技術如何改變金融機構/黃益平 等
數字化轉型之對公業務新課題/劉曉春
互聯網存款業務的國內外監管新進展/孫天琦
金融科技與銀行價值鏈的重塑/劉春航
數字貨幣:重構金融生態體系/錢軍 等
科技與資本
陳元
摘要:當前,我國金融體系對科技發展的支撐不足,既缺乏長期穩定的債權性資金來源,也缺乏成熟的股權融資市場支持企業創新。要進一步提升金融對科技的支撐能力,必須提高對科技與資本關系的認識,促進二者有效結合。
科技信用是一種特殊的信用,它源于人們對科學知識的信賴所產生的社會共識。科技領域高風險、高投入、長周期等特點,以及西方發達國家資本支持科技發展的實踐表明,科技信用中蘊含的融資功能應以股權融資為主。科技資本是科技信用與資本相結合的產物,是基于科技信用對科研進行投資并預期實現增值的資本形態。
科技創新鏈涉及節點、要素、鏈路等概念。我國科技創新關鍵節點實力仍然較弱,突出體現在基礎科研相對薄弱,關鍵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明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節點之間、鏈鏈之間條塊分割,科技力量自成體系、分散重復,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科技資源配置方式還有待優化。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既有短期與長期的矛盾、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也有局部與整體的矛盾。解決矛盾需要一種體現社會整體意志且自身具有強大實力的要素——國家信用。
基于科技與資本的深度融合,我們可以構建中國特色的科技鏈網模式,這是一種新型的國家創新體系,它以國家信用和科技信用為依托,有機結合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將國家信用注入科技研發全過程。科技鏈網的上游研發段,應實現從以財政撥款向股權融資為主轉變,股權資金要向平臺和領軍企業配置;科技鏈網的下游市場段,以信貸資本或短期高收益資金為主,主要目標是確保上游布局得以實現最終產品,完成技術到收益的轉化,并反哺上游,實現資本的良性循環。
實施國家信用鏈網化融資模式的挑戰,一是資金來源問題,新模式需要以國家信用為依托的長期、穩定的股權證券工具支持;二是思想認識問題,思想上對科技和資本的融合有正確的認識。
關鍵詞:國家信用 科技信用 科技資本 科技鏈網
注:作者陳元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會主席。
本文根據作者在CF40 內部研討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是開發性金融研究之一。作者感謝評審組各位專家對本文提出的寶貴意見和提供的有益補充。評審組專家名單如下(按姓氏筆畫排序):王湘穗、孔丹、葉甜春、許善達、李吉平、楊宏偉、肖鋼、吳國盛、吳玲、邱旭生、沈文京、張國旗、張明喜、張曉慧、易比一、鄭敏政、封松林、高堅、黃海洲、曹立、曹健林、董保存、蔣林承、曾力寧、謝平、簡練、潘教峰、薛強、穆榮平。
數字技術如何改變金融機構
黃益平 等
摘要:近年來,我國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這些數字技術與金融業務不斷融合,在催生新興數字金融業態、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體系。金融交易最大的難題在于處理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數字技術的最大貢獻恰恰是幫助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尤其是對那些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觸達、難以服務的中小微企業和低收入人群來說更是如此。我國數字技術與金融創新在解決普惠金融發展中普遍存在的“獲客難”“融資難”問題方面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路徑。這個創新對傳統金融機構甚至對世界各國金融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數字金融 普惠金融
注:本文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 課題“數字金融如何改變金融機構”的部分成果,課題負責人為CF40&SFI 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課題組成員還包括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王勛,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約高級研究員茍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生邱晗。
數字化轉型之對公業務新課題
劉曉春
摘要: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一定是數字化技術圍繞著業務進行,不能是為數字化而數字化。只有深刻理解新形勢下銀行業務的發展趨勢,才能實現有效的數字化轉型。本文從企業集團的形態、新興行業和產業、新商業模式和新上下游關系、金融生態的變化和綠色信貸五方面剖析了新形勢下銀行對公業務的新問題,這些問題既給風險評估帶來挑戰,也給業務創新提供機會。結合中國現實情況,本文也對如何實現有效的銀行數字化轉型提出一些思考。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 對公業務 數字銀行
注:作者劉曉春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互聯網存款業務的國內外監管新進展
孫天琦
摘要:儲蓄存款涉及廣大儲戶的基本權益以及社會穩定,應受到嚴格監管。對于銀行和互聯網平臺而言,通過引入科技手段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時,必須遵循依法依規、公平公正的底線。本文從行業現狀出發,分析了第三方互聯網平臺存款、中小銀行數字平臺存款、銀行和平臺聯合貸款的風險和監管現狀,指出了互聯網存貸款業務監管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并詳細梳理了國際社會對中介存款和問題銀行的監管規定和實踐。最后,本文提出了在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平臺和銀行存款業務面臨的五大新問題,再次敲響“風險”與“合規”的警鐘。
關鍵詞:互聯網存款 數字經濟 監管政策
注:作者孫天琦系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
金融科技與銀行價值鏈的重塑
劉春航
摘要:金融科技深刻改變了銀行的競爭環境,銀行的傳統競爭優勢受到嚴峻挑戰,為應對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傳統銀行加速戰略調整、推動數字化轉型,為了快速獲取必要的金融科技能力,銀行在前臺、中臺、后臺都開展了與第三方科技企業的業務合作,從根本上改變了業務流程和底層業務邏輯。金融科技也正在對全球銀行價值鏈結構及其風險特征產生深刻影響。銀行價值鏈中的活動,由封閉的自我循環轉向在對第三方開放的合作平臺上進行。未來銀行價值鏈重構存在多種可能路徑,此外,銀行價值鏈中的高附加值活動存在向少數企業集中的趨勢。新的經營環境也使銀行面臨的戰略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與系統性風險內涵和外延發生顯著變化。我國應結合銀行業的實際情況,對現有銀行監管框架和模式進行評估,以更好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關鍵詞:金融科技 銀行價值鏈 銀行監管
注:作者劉春航系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主任。
本文為作者的學術思考,不代表所在單位觀點,原文刊載于《金融監管研究》2021 年第1 期。
數字貨幣:重構金融生態體系
錢軍 等
摘要: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領域之一,數字貨幣近年來受到全球持續關注。首先,跨境支付是數字貨幣重點發揮作用的應用場景,面對新型跨境支付場景的小額、高頻特點,數字貨幣在提高交易安全性的同時,提高了交易便捷度,降低了交易成本。隨著RCEP 的簽署,亞洲和亞太地區的跨境支付需求將進一步提升,數字人民幣結合人民銀行CIPS 系統為承接這一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時也需要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等市場主體的積極配合。其次,不同于傳統電子支付依賴金融中介構建賬戶體系,數字貨幣由發行主體直接建立賬戶體系,從而實現了交易即清算功能,降低了傳統電子支付的結算成本。但數字貨幣既未改變貨幣的信用本質,也不能改變主體信用需要微觀審核甄別的核心邏輯。最后,當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諸多問題,數字貨幣是改變這一現狀的重要機遇,人民銀行應當積極尋求與多國央行在數字貨幣領域的合作,探索和推動數字金融背景下全球治理體系的加強。
關鍵詞:數字貨幣 跨境支付 國際貨幣體系
注:本文作者為錢軍、顧研和黃毅,錢軍系復旦大學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教授、執行院長;顧研系復旦大學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黃毅系瑞士日內瓦高級國際及發展學院講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