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
當前中國金融體系面臨一系列深層次體制和結構問題,甚至存在逆向發展,必須在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加快向市場經濟轉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快速建立了現代金融體系,實現了跨越式前進。然而,相對于西方金融市場的發展歷史,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的歷程還很短暫,還面臨著一系列嚴峻挑戰和考驗。要真正實現“由大到強”,還需要相當時期的培育過程和艱苦努力。
深層次問題
當前,中國金融體系在微觀機構、中觀市場以及宏觀調控監管層面,均存在深層次問題。
在微觀層面,多數金融機構尚未走出單純追求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仍沿續傳統“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存款利率尚未市場化,穩定的利差收入,導致商業銀行缺乏動力告別爭奪存貸款規模的經營模式,難以實現高度專業化,這既抑制了金融機構的活力和韌性,又潛伏較高系統性風險。金融機構財務和風險管理依然薄弱,應對系統性風險和新型金融風險的能力不強。銀行體系存貸款增長幅度長期高于同期GDP的增長幅度,但配置資金效率和能力不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 “軟實力”不強。
在中觀層面,中國金融市場直接融資占比低的格局尚無實質性改變。中國是典型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股市融資占社會融資結構的比重徘徊在5%至6%之間,債券市場更不樂觀,企業債券市場分割,且發展緩慢。股票和債券市場發展滯后,不僅無法滿足社會投融資需求,還會影響銀行間接融資渠道模式的持續性。
在宏觀調控層面,每年仍然按照GDP增長速度倒推和計劃貨幣供應總量,通過多種調控措施追求數量型控制結果,雖然比較容易實現政策目標,但是給信貸發放賦予了較強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屬性,使得本來屬于貨幣現象的均衡結果成為實現政策目標的重要手段。未來在開放環境下,隨著直接融資和影子銀行的發展,規模控制方法的調控效果和效率難以保證,而且可能與實體經濟的需求會有差距。
在宏觀監管層面,股票和債券發行體制仍采用核準制和額度控制,影響資本市場按照風險大小和融資成本高低靈活發揮資源配置作用。金融監管方面,如何有效監控和監管日益復雜和頻繁的跨境風險傳遞,尚缺乏經驗。在分業監管架構下,監管機構之間的相互信息溝通和合作更是至關重要。
總體上,在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均存在繼續深化改革,加快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問題。尤其是中觀層面的金融市場不發達和不完善,正在成為“由大變強”的主要障礙和突出矛盾。上述困境主要來自兩方面原因。
其一,由于計劃和行政管理的傳統思維和制度慣性,單純強化了信貸在宏觀調控方面的政策屬性,金融市場在發現價格、管理風險和配置資金方面的主動性和決定性作用發揮不足。利率管制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銀行追求規模擴張,行政化審批制度也不利于企業快速地實現資本市場的融資。
其二,由于政府部門對經濟資源的超強控制力,金融機構容易按照當地政府意圖或土地、礦產、能源等資源的配置狀況來分配信貸資金,容易受到國有企業的影響,無法嚴格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經營,其行為不是純粹的市場化行為。微觀金融機構多元化程度不夠,也是其轉變發展方式活力不足的原因。
強化頂層設計
要根本改變中國金融機構“大而不強”的狀況,必須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入手,強化頂層設計。
——以債券利率市場化為突破口。要發展中觀金融市場,必須實現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既有利于中觀金融市場資源配置,還可使宏觀金融調控更加市場化,引導微觀金融機構科學定價,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利率市場化可先以債券市場的利率化為突破口,逐步推動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從而控制隨之產生的震蕩和沖擊,因為債券市場利率變動直接影響的企業和客戶有限。
——以資本市場監管改革為重點。核心是有關公司上市融資和再融資以及債券發行的制度改革,給予投融資雙方更大的靈活度和自主性。強化監管,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提升市場透明度,調動和保護各方積極性。加強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杠桿率和流動性的監控力度,防范潛在系統性風險。其次,應結束債券多頭管理和債券市場分割運行的局面,建立統一的全國性企業債券市場。
——以金融調控手段市場化為關鍵。金融調控應堅持運用更多的市場方法,采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和利率等間接調控手段。在利率逐步市場化的前提下,增強匯率形成機制的彈性和雙向變動的幅度。應當加強金融宏觀調控政策與宏觀審慎監管的合作與配合,確保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有一個更為有效的市場傳導機制,以引導微觀金融機構,并不斷強化金融市場紀律,維護公平競爭。
——以防范道德風險和逆向競爭為底線。產權清晰、自由競爭和依法有序的退出機制是金融市場有效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同時,還必須從強化金融機構資本硬約束、依法有序退出、反對壟斷和惡意競爭、以及提高監管執法執行力等方面建立制度,強化監管,構建防范相關道德風險和逆向行為的清晰底線。
——以適應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為方向。在目前資本項目沒有完全開放的條件下加快推進境內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機構自身壯大和積累經驗的必要階段。利用香港金融市場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示范效應漸進推動境內金融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國更加開放的重要路徑之一。同時,必須高度關注金融全球化帶來的跨境風險。繼續參與國際監管規則的研究和制定,增強中國話語權,加強跨境監管協調合作和母國并表監管,避免跨境監管套利,建立具體的監管協作制度和跨境危機應急處置機制。
實現從規模到能力的轉變
除上述頂層設計之外,金融機構還應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努力提升自身長期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和比較競爭優勢,具體包括戰略謀劃能力、金融服務和創新能力、以及新型風險管理能力。
在戰略謀劃方面,要能夠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在金融服務和創新方面,應提升專業投資和財富管理能力,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為境外來華投資的企業提供符合中國市場的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和產品設計。同時,不斷提升利用資本市場和服務資本市場的能力。
風險管理是金融企業最核心的競爭能力。中國金融企業必須強化風險意識,提升全面的并表風險管理能力,堅持以風險抵扣后的長期平均資本和資產回報率為經營發展的核心指標。重視優化激勵約束和內控機制,堅持有效防火墻的設立,提升管理信息系統水平,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培育審慎的信貸文化和理性的企業倫理。
總之,當前中國金融體系還面臨一系列深層次體制和結構問題,甚至還存在逆向發展,對此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只有將其視為有機聯系的整體,不斷強化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協同配合,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文章發表于2011年12月26日財新《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