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之對公業務新課題
時間:2021-03-29
作者:劉曉春
數字化轉型的目的是更好地提供銀行服務和更有效地創新銀行業務,不是為數字化而數字化,更不是技術創新。
所以,銀行數字化轉型,一定是數字化技術圍繞著業務進行的,只有深刻地理解新形勢下銀行業務的發展趨勢,才能實現有效的數字化轉型。
同樣是提供匯兌和存貸款服務,早期中國的銀行替代票號和錢莊,依靠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沒有進行直接的競爭,關鍵是銀行在業務模式上進行了創新。
銀行首先是突破了客戶的局限。票號主要是辦理匯款業務,為政府與富人服務,基本不面向一般民眾;錢莊辦理存款貸款和兌換,嚴格以富人和官員為服務對象,可以說是熟人業務,辦業務只認人,不管資金用途;銀行把業務擴展到一般百姓和工商企業。
其次是創新業務模式。銀行吸收存款,個人一元就可以開戶,并且廣泛吸收普通人的儲蓄存款。普遍開辦抵押貸款,對企業生產經營進行風險評估。
最后,銀行集票號與錢莊功能于一身。銀行這樣的創新,不僅給自身創造了發展的機會,更是改變了借貸的社會經濟功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上,借貸的功能主要是調劑資金上的臨時余缺,最多是商人出門做生意借錢。銀行這樣的創新,在突破熟人社會局限的同時,也讓社會擴大再生產突破了積累的局限,加快了社會生產的發展。以后股權融資的產生,更是加快了投資的發展。
當時的科學技術、電報電話,也可以說是金融科技,票號、錢莊并不是沒有能力應用。就人才而言,各家銀行除了行長大多數是海歸,許多人才都是從錢莊挖來的。
關鍵是,票號和錢莊,包括當時在華的外資銀行,都沒有關注現代科學技術沖擊下中國新興的現代工商企業和城市居民,也沒有去研究相應的業務模式和風險控制模式,而當時新興的華資銀行做到了。票號、錢莊,很快就因為它們所服務的對象和業務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而衰落以至于徹底消失。
由此可見,銀行并不是因為叫“銀行(BANK)”才迭代票號和錢莊的,而是因為創新服務模式、服務代表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客戶而發展壯大的。
我國第三方支付的蓬勃興起,并不是因為有關公司有技術,而是因為它們發現了在互聯網技術條件下,網上交易的支付需求。當時銀行也關注到了這個需求趨勢,并且有技術能力滿足這樣的需求,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去實施。
第三方支付的基本原理,就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用它在銀行的公司賬戶為用戶建立了一套子賬戶系統,應用這個子賬戶系統為用戶之間的支付進行記賬結算。操作這個系統,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也可以利用電報、電傳、電話技術,甚至郵寄信件、票據傳遞。在網上交易的場景中,利用數字技術當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客戶體驗是產品創新的最后環節,或者說是產品的外包裝。沒有內容的創新,外包裝終究只是花拳繡腿。近年來金融科技領域的許多偽創新,就是因為只有花拳繡腿,高光一時即黯然失色。新常態下,銀行數字化轉型,必須直面銀行業務的新問題,通過解決新問題最終提供良好的客戶體驗。
當前銀行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業務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面向客戶端的問題,二是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問題。
關于銀行數字化轉型中客戶端的問題,這些年在個人業務和小微企業業務方面有了比較多的探索,不能說非常成功,但成效是顯著的。但近年來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銀行依然感到困難重重,原因是銀行面臨的經濟環境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和新的問題,銀行舊有的業務模式,特別是風險管理模式不適應這些新變化和新問題。新問題意味著未來的方向,數字化轉型只有解決面向未來的問題,才可能實現成功的數字化轉型。
銀行客戶端的業務問題,本質上是風險識別與管理。本文著重分析銀行在對公業務中遇到的新問題,這應該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導向的一個重要導向。
第一,對于企業形態的變化,傳統風險評估方式已經不能適應。
銀行對企業的信貸風險評估模式,是建立在單個生產企業基礎上的,隨著企業形態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因為企業發展成了集團,所以現在有了集團授信。但風險評估的基礎還是單個企業,把集團企業看作是一個同質的整體。現在企業集團的形態復雜多變,原有的風險評估方式或模型已經不適應新的情況。
現在許多企業集團的組成,集團下有分公司、子公司;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參股公司和合作公司等。傳統的集團企業,往往從上到下的子公司、孫公司等,都是全資的,可以說就是一家人。在風險評估中,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整體。但現在的企業集團,一方面必須把它看作是一個整體,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把它看作一個整體,即不能把個體單純看作是整體的一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據集團企業的財務數據確定一個集團授信額度,再將這額度簡單分解給下屬分公司、子公司,顯然是太粗放了。
如何評估一個企業集團整體的風險?需要哪些數據?如何獲得這些數據?如何確立這些數據間的關系?
一個集團中,有些子公司、分公司,在業務上與集團具有強關聯性,它們的風險也與整個集團具有強關聯性;有些子公司的業務與集團整體經營關聯性比較弱,甚至沒有什么關聯性,子公司出風險,不一定會對集團產生影響。反過來,因為是強關聯性,集團或集團其他成員經營出風險,必然會影響到子公司的經營;如果是弱關聯性,甚至無關聯性,則集團或其他集團成員經營出現風險,不一定會對這個子公司的經營產生影響。
關于這些情況,不同的企業集團有不同的表現,可能沒有統一的標準,但需要找到一些基本規律。在這個基礎上,應用適當的數字科技收集數據,建立針對不同企業集團的風險分析模型。在分析整個集團風險的同時,又能分析每一個集團成員企業的不同風險。
現代企業集團,不僅組成結構復雜,而且地域分布廣泛,不少是全球布局。不同區域的文化環境、法律環境不同,企業經營的風險也不僅僅是財務報表所能反映的。這也需要廣泛的數據收集和治理,以分析跨區域的各類風險。
企業集團是在動態變化中的。企業并購市場的出現,使得一個企業集團的發展不再是自我生長式的擴大,而是可以在自我生長的同時通過并購來迅速擴大發展。有并購,也就有出售,這就帶來了企業集團邊界的不穩定性。
曾經遇到一個基層行朋友談他當時的煩惱:他們行有一個非常好的長期客戶,是一家集團的子公司,業務穩定,信貸額度及對行里的貢獻度都占了比較大的比重。最近這個子公司被出售給了另一家集團企業,但總行對這家集團企業沒有集團授信,這意味著必須收回這個子公司的貸款,待總行對這家集團企業進行集團授信后,再評估對這個子公司的授信。實際上,這個子公司當時除了股東變了,其他經營管理等都沒有變。
這個案例反映出目前銀行集團企業風險管理中還沒有考慮的幾個問題:
(1)對集團邊界變動的風險管理。授信合同中應該如何約束企業如此重大的變化;銀行是否應該參與到收購與出售的談判中;如何安排收購與出售過程中相關授信敞口的過渡安排,以確保授信敞口的安全等。
(2)對收購與出售本身的風險評估和管理。以前有少量的并購貸款,一般評估的是被并購項目或子公司的投入產出,以及并購后對收購集團企業的協同效應,總體上還是非常粗線條的,沒有比較成熟的模型。但對出售項目或子公司的集團企業,卻沒有風險評估的概念。
一個集團企業出售某個項目或子公司,其目的何在?會對集團本級帶來什么影響?被出售的子公司在整個集團產業布局中處于什么地位?會對集團其他成員的經營帶來什么風險?如何因此調整對該集團企業的風險策略?
(3)對并購標的項目或子公司本身由于并購而可能產生風險的管理。對于被并購的項目或子公司來說,雖然項目還是這個項目,子公司還是這個子公司,但新股東對它的策略與原股東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它在新的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與在原集團中的不同,更何況新股東一般還會調整它的經營班子。那么銀行對于這個子公司的風險策略當然也需要及時進行調整。
以上這三方面的風險管理,都需要收集不同于以往風險評估的數據和信息,需要不同于一般情況下的授信風險管理模型。
關于集團動態邊界,還有一個更復雜的情況,就是通過并購或股權交易,子公司股權結構變化所帶來的風險。這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數據,要建立更加復雜的分析模型。
第二,一些新興行業和產業,其投入產出的規律不同于傳統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
隨著包括數字科技在內的新興科技的發展,涌現了許多新興行業和產業,這些行業或產業的投入產出有其自身的特殊規律,目前銀行還在探索這些規律。比如動漫產業、文化傳播產業、康養產業、科創產業等。
以動漫為例,在投入的時候,無法預測某一部動漫的票房價值。我們不知道在成功的《喜羊羊》背后有多少不成功的動漫作品,而成功的《喜羊羊》在成功之前,也沒人能想到這是一部爆款動漫。
動漫的單個作品如此,對一個動漫企業同樣無法用傳統的方法評估它的風險。其管理團隊的管理能力,并不能保證他們所有作品的平均市場成功率;同樣,其主創人員的創作水平并不等于他們作品的市場前景。
以科創產業為例。科創產業雖然大多數也是生產商品,也是生產型企業,但與傳統生產型企業最大的不同是,它從技術到設計到生產到市場,都是新的,甚至都還只是概念和故事。
傳統生產型企業雖然也有新科技新產品,一般研發和生產經營是分開的,研發的技術和產品只有到了相當成熟的程度,并且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評估,才會正式進入生產領域。這個時候,銀行對企業新投入的風險評估也有了基本的依據。
現在的科創企業,往往只有一個技術概念,或一項科研中的技術,今后的應用領域還在想象階段。對于銀行來說,沒有任何可以進行投入產出可行性研究的依據。盡管許多銀行推出各種抵押擔保方式對這些企業給予積極支持,但終究對項目本身或者說第一還款來源沒有把握。
這類企業還有一個特點,管理團隊大多數缺乏經營管理能力。這也是銀行希望服務這類企業中非常困惑的一個方面。
銀行支持企業,是用客戶的存款發放貸款,首先要保證的是客戶存款資金的安全,所以收回貸款本息是第一要義。同時,銀行也很清楚,這些新興行業和產業,是經濟未來的方向,銀行必須積極為它們提供有效的服務,才會有銀行自身的未來。這需要從兩個方向來考慮。
一是,尋找針對這類新興行業和產業的新的風險評估方式,發現能確認其第一還款來源的強相關數據和信息,探索這類企業成功與失敗的規律,從而形成相應的風險評估模型。
二是,創新服務模式。也許,大多數新興行業和產業在初創時期確實不適合用信貸方式進行支持,銀行是否可以探索一條既不同于信貸,也不同于投行的服務模式呢?在可見的將來,我國依然是一個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那么,支持和服務代表著未來經濟方向的新興行業和產業,就不能沒有銀行的力量。所以,銀行應該大膽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銀行這兩方面的創新,都需要借助于數字科技的作用。
第三,新商業模式和新上下游關系,既對風險評估帶來挑戰,也給業務創新提供機會。
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數字科技發展迅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商業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上下游關系。
傳統的企業上下游關系,基本上是一種買賣關系,銀行服務企業、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基本上就是服務單個企業本身,風險評估也是評估貸款企業本身的風險,不需要考慮上下游企業的情況。
也可以說,銀行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服務是割裂的。新商業模式下形成的新型上下游關系,是各種共生共存共發展的場景關系,對銀行的服務和風險評估帶來了全新的課題。
隨著萬物互聯、人工智能、虛擬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將更多的以平臺為中心展開,更可能會有相當部分的經濟活動在純粹的虛擬現實中運行。這些場景,又會產生什么樣的新商業模式,會有什么樣的金融需求,銀行如何進入這樣的場景提供服務?這是銀行未來的機會。只要是經濟活動,就會有經營風險、交易風險和市場風險,銀行需要去認識這些風險,并在認識這些風險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模式和產品模式。
在萬物互聯條件下的數字經濟,各類數據的產生與獲取會更加容易和豐富,銀行需要識別與風險有高相關度的數據,并且在高相關度的數據中識別與風險有因果關系的數據。
一般來說,數據具有評價、標簽、說明功能,不具備信用屬性。只有當數據或數字資產實現證券化,具有法律意義上的權屬和流通市場的前提下,數據才會有信用屬性,對借款人還款具有強約束力。這是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提供數字化金融服務的基本原則。
在運用金融技術對數據進行金融化改造、賦予數據信用屬性的同時,銀行要為平臺經濟、供應鏈經濟創造融資+支付的高效服務模式,在這樣的模式下,并不是機械地、平行地為平臺或供應鏈上的企業同時提供融資,而是根據物流、數據流和資金流的運行狀態,在支付結算的同時提供融資,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的周轉速度,降低整個平臺或供應鏈的整體融資量和融資成本。
必須看到,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不是靠銀行降低貸款利率能解決的,貸款利率是由市場供求關系和借款人的風險評級決定的,不是數字技術和銀行自身能決定的。只有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來降低借款人的融資量才是降低融資成本、改善企業資產負債表的有效途徑。這是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提供數字化金融服務的基本要義。
平臺經濟同時也是零售金融和公司金融的交互平臺,這也是銀行在數字化轉型中需要著力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在這方面的創新,反過來對目前已經在數字化技術應用方面有較大進展的個人金融業務、小微企業金融業務會有更大的促進作用。
關于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提供數字金融服務,還有一個需要探索的重大課題,就是在一個平臺上、一個供應鏈上或一個集群中,多家銀行如何共同合作提供服務。可以想象,今后各種各類的數字化平臺,大多數不可能只由一家銀行為平臺上的所有參與者提供服務。在平臺上,各家銀行在競爭的同時,如何在資金流、物流、數據流的各個環節有效配合,是關系到整個平臺運行效率的重要保障。
第四,金融生態變化,一方面對銀行形成競爭的壓力,另一方面帶來評估企業資產負債風險的難度。
我國多層次金融的發展,企業融資渠道越來越豐富多樣。就宏觀市場占比而言,當然是對商業銀行的信貸市場形成了擠壓。
但就業務總量和市場機會而言,則銀行業務創新的空間更多,發展余地更大——
首先是社會經濟總量在增長,銀行的信貸總量也是相應增長的。其次,商業銀行除了信貸投資以外,也有了其他資產的投資機會。再次,因應多層次金融市場的需求,各類衍生品等金融市場業務空間巨大。最后,商業銀行增加了服務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機會。
企業有了更多的融資渠道,一定層度上減輕了銀行信貸的壓力,但也增加了銀行評估企業經營風險的難度。
在只有銀行單一融資渠道的時候,企業的負債主要就是銀行貸款、應付款和預收款三大項。銀行評估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非常簡單,主要就是分析報表。后來銀行多了,競爭激烈,就要適當分析企業多頭借貸的錯配風險。對許多民營企業還要調查它的民間借貸風險。再擴大一些,還要評估企業或有負債的風險,比如:信用證、保函、為其他企業和個人提供的擔保等。
在多種融資渠道的情況下,企業的負債除了上述負債外,還有債券、信托貸款、資產證券化融資、各類信托計劃形成的負債等。不同的負債,不僅有不同的期限,與資產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錯配結構,而且各自有不同的債權債務規則和風險規律,形成了負債結構的風險錯配。
以債券為例。同樣是債務,債券與貸款的規律和風險是不同的。債券是直接融資,從發行開始,就是在全市場信息透明的;貸款是企業與貸款銀行之間的協議。債券是可流通的,發行上市以后,持有人是在變化中的;貸款的債權人一般情況下是固定的,即使有債權轉讓,債權人也是明確的。貸款利率始終按照貸款協議執行;債券利率雖然按發行協議執行,但債券在流通中的價格是隨行就市的,收益率就會隨之發生變化。債券價格的變動,雖然對發行企業本身的財務沒有影響,但會即時影響企業的聲譽和再融資能力,給企業的經營帶來實質性影響。當債務到期還款有困難,貸款的話,企業可以和貸款銀行進行私下協商;但債券的話,無論是不是找到所有債權人進行協商,企業等于已經向市場宣布違約了。
股權融資,無論是上市前的各類股權融資還是上市公開發行,都有不同的規律和風險,都會對企業的經營產生嚴重影響。股價的變動、估值的變動,有時是市場對企業經營變化的反應,有時則純粹是對市場流動性、市場利率等市場風險變化的反應,但一個企業股價和估值的變化,都會對企業的經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股權雖然不是債務,投資人獲得的是投資回報,但對于投資人來說,是保證本金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分紅是收入,股權的溢價也是收入,根本上來說是希望連本帶利收回來。所以,說穿了,對于融資人來說,依然是債,是需要通過經營來提供回報的。也正因此,一些上市公司為了維持股價,在勉力經營的同時,還要騰出精力和資源做市值管理,有些還因此負債累累。
銀行原有的對企業資產負債風險的評估,主要是依據財務報表,涉及一些總量指標,比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速動比,還有庫存、應收款占比等。以上這些涉及各個資產和負債品種的風險,銀行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型中是沒有的。現在各家銀行都會關注這些情況,但沒有成熟的、規范的方法,也是一個新課題,需要深入研究。
比如,在負債中,各類負債是否需要有一個合理的比例結構?各類負債與資產如何匹配才是相對安全的?企業發行的不同評級的債券對企業經營及再融資的影響等。這方面,跟蹤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模型等可以說付諸闕如,各類金融科技是有大展身手的天地的。
第五,綠色經濟發展提出的信貸風險新課題。
綠色經濟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也是今后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領域。中國提出了“30·60目標”目標,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銀行在其中會有很多創新和發展機會。
關于綠色金融,可能更多的是從道義、社會責任角度研究銀行如何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經濟和綠色產業。我認為,發展綠色金融雖然是銀行的責任,但更是銀行必須去開拓的未來市場。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一樣,都是未來經濟的方向,銀行只有服務未來經濟,才會有自己的未來。
銀行要支持和服務,首先依然是要研究服務對象、支持對象的風險。關于綠色經濟的風險,有三大方面。
第一方面是關于綠色產業、綠色行業的風險。銀行要支持發展新興的綠色產業、綠色行業,首先就是要認識這些產業、行業的風險,包括技術、成本、安全、市場、經營管理等等風險。有些風險依然可以應用傳統的風險評估模型,有些可能需要新的評估數據和模型。有些更需要在認識風險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模式。
比如碳交易,銀行可以提供哪些產品和服務,如何提供產品和服務,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目前發行綠色債券、基金等,都還只是初級的,還只是處在確認綠色產業、綠色項目階段,對這些產業、項目風險的識別還是不充分的,還沒有成熟的風險管理手段。
第二方面是傳統企業、行業的綠色改造和升級。形式上,這與傳統的技術改造相類似,但實質是有很大區別的。技術改造,是通過引進成熟的新技術,達到這樣一些目的:提高產量、提高效率、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創新產品、完善生產環節或產業鏈等。可以說,經濟目標很明確,投入產出的邏輯也很清晰。但綠色改造與升級則大不相同,在一定階段,可能只有投入,或產出不能通過投入直接測算。所以,對這樣的企業與項目,風險評估和管理的邏輯就需要改變。
第三方面是對銀行自身存量客戶和資產的綠色風險進行評估和制定風險控制策略。“30·60”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過程,但不會是一個勻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有一些企業被無情淘汰,從而形成銀行的不良資產。銀行在支持新興的綠色產業、綠色項綠色改造的同時,需要對現有的存量客戶和資產進行動態、全面的綠色風險評估。
這方面要防止一刀切退出的粗暴方式,因為這不僅會給企業和社會造成風險,也會給銀行自身造成不必要的風險。需要研究國家相關政策出臺的節奏,對企業進行分類。
比如,可以分為近期可能觸發綠色風險、中期可能觸發綠色風險和遠期可能觸發綠色風險三大類,分別制定不同的風險管理策略。哪些企業可以在近期支持其進行綠色改造和升級,哪些企業需要及時退出;中期可能觸發綠色風險的企業,要督促企業有計劃地進行綠色改造和升級,并持續地加以監督。對于沒有能力或沒有必要進行綠色改造的企業,就要制定退出策略。
這個工作同樣不是傳統的風險管理方式能解決的,同樣需要新的數據和新的分析邏輯和框架。有效而及時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在這方面固然重要,能不能通過技術手段,比如智能合約等,對企業的綠色改造和升級等形成強制性的約束,則對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最后再做幾點歸納:
銀行數字化轉型是為了解決金融問題,不是僅僅為了應用某些技術。需要什么技術,是由被解決的金融問題所決定的。數字技術應用得恰當,可以更好地解決金融問題。這是銀行數字化轉型的要義。
金融創新、銀行數字化轉型,需要三項技術共同發力:金融技術、制度技術和科技技術(數字技術)。金融技術是前提和基礎,制度技術是規范和保證,數字技術是催化劑。
銀行數字化轉型需要研究各類數據在不同情境下與風險的相關性與約束力。銀行信貸要解決三個問題:合適的信貸額度;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約束借款人還款的要素。借款人以前有良好的信用記錄,不等于一定會歸還這一筆貸款,必須有對借款人具有強約束力的要素迫使其必須還款。數據畫像本身不具有這樣的強約束力,傳統的擔保、抵押具有這樣的強約束力。
因此,同樣的數據對于不同的客戶具有不同的效用(個人、小微企業、大型企業等);同樣的數據在不同的環境下也具有不同的效用(線上、線下;閉環、非閉環)。
作者劉曉春系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本文為作者向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獨家供稿,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