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上海這樣建設3.0版國際金融中心
時間:2020-11-04
作者:屠光紹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回答什么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3.0版,以及如何建設的問題。
回顧歷史,1992年國家提出要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并將其作為一個戰略任務。經過近30年的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成績顯著。根據不同時期的發展情況和任務,可將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分為三個階段:1992-2009年是1.0版,上海初步建立了一些框架;2009年是2.0版,國務院發布19號文件,提出“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并做出了戰略部署;經過2.0版以及我們共同的努力,現在應該是進入到了3.0版。
隨著國際、國內環境進入新的格局,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必須提出新的應對方式,因此,在堅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長期目標的同時,我們還要因時而變,打造“3.0版”。
我們可以簡單用“12345”來概括3.0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路徑。
“1”是要聚焦一個重大使命,既適應新格局,促進新發展。
為什么要聚焦使命?因為國際和國內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國際來看,“三局匯集”:一是新冠疫情的危局,對人類構成巨大威脅;二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困局,全球經濟增長緩慢,這是大家共同面臨的困境;三是全球化變局。三局交匯和交織,使格局發生劇烈變化。從國內來看,我國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根據新的國際國內環境,國家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循環和國內循環促進的新的循環格局。在新的循環格局背景下,上海金融中心建設要發揮獨特的作用,這既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也是建設的動力。為此,作為金融中心,上海需要發揮其在配置金融資源時的中心戰略節點和重要樞紐的作用,促進“雙循環”。
“2”是要突出兩大功能,即服務國內大循環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功能。
國內大循環要解決影響大循環的深層次問題,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排除循環不暢的難點、痛點和阻點。在國內大循環過程中,一個基礎性的循環就是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循環,因此就必須要優化我國的金融體系和結構,提升中國金融體系的效率。而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就有利于為國內金融結構、金融體系的優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從國際循環來看,中國的繼續開放要求更多地參與國際金融資源配置。因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承擔著打造和更進一步確立、鞏固全球人民幣資產中心地位的功能和任務,更好地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此外,這兩大功能并不是孤立地發揮作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還肩負著讓兩大功能之間進行良性互動、有效循環的任務。
“3”是要依靠好“三大動力”。
一是由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帶來的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動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要緊緊依靠、主動順應金融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機遇,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二是進一步擴大開放帶來的動力。進一步擴大開放,一定會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提供更多、更強的活力。我國的金融開放現在已經從要素市場機構的開放進入更深層次的開放,即制度開放的階段,比如確立負面清單制度,通過制度設計提高開放效率,這也將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帶來更廣闊的空間。
三是要依賴金融科技作為發展的動力。金融科技將會改變金融機構的形態、金融業務的業態以及金融行業的生態,這也有利于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整體能力和效率。
“4”是要注重“4個轉變”。
一是轉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體量夠大,多個數量指標、數量規模、體量規模乃至很多機構業務的規模在全球即便不是領先也是處于前列的,但當前應當更加注重的是如此龐大的金融體量如何更好地向高質量和高效率轉變。
二是更多注重軟實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硬實力,無論是規模還是機構數量都很值得夸耀,但是下一步要更加注重軟實力,即法制監管、營商環境和人才隊伍等等。
三是更多注重國際化的進程。雖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最大依托是國內經濟實力和國內的市場,但是要完成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就必須更多地考慮推動國際化進程,而在推動國際化進程中,更多的是要注重制度和規則的對接。
四是要更多地注重可持續發展。金融體系的發展是追求效益,這無可非議,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更多關注和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比如數字經濟,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依托;又比如綠色金融。此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還要注重ESG這一部分投資,即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
“5”是要做好新“五年規劃”的制定和推進工作。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會是紐約和倫敦金融中心的復制,但是它將來一定是全球一流、能與紐約、倫敦相比肩的。3.0版本的打造更多的是瞄準長遠目標,但是長期的目標需要有階段性的目標規劃來推進。
因此,在“十四五”之前,我們要制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十四五規劃”,具體而言,有五個方面:(1)認識新格局是前提,牢牢把握新的發展格局;(2)明確階段性戰略任務是基礎,要明確任務;(3)制定新的戰略路徑是關鍵,面對新格局和新環境,我們必須找到正確的路徑和方式;(4)促進整體功能和競爭力的提升是目的;(5)提出具體措施、彌補短板是抓手。
作者屠光紹系CF40常務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本文系作者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的演講,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