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循環格局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如何更進一步?
時間:2020-10-23
作者:屠光紹
Q1: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的主題是“危與機:新格局下的新金融與新經濟”。如何理解“新發展格局”的含義?
屠光紹:這屆外灘峰會舉辦之時也正遇國際國內大環境大變化之際。新格局要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來看。
從國際上看,我們現在一般稱之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變局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新冠疫情帶來的危局,疫情給經濟、人類的安全和健康都造成了重大影響;二是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困局,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在經濟增長問題上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三是全球化的分化變局,全球化經歷了二戰以后幾十年的推進,現在出現了變局。
毫無疑問,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全球化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一些新興經濟體利用全球化的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例如中國,在參與全球化的同時,很好地處理了改革和開放的關系,因此既能通過全球化參與全球經濟的循環,參與全球資源的配置,同時以開放促改革,國內的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利益并不均衡,因此也逐步積累了許多問題和矛盾。傳統上說,這種不滿一般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原因在于,盡管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許多機會,但由于處于產業低端,一些國家處于發展不平等的狀況。
不過,近年來,發達國家也開始日益不滿,最明顯的就是美國,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從發達國家來看,由于全球化,國內產業空心化日益嚴重,盡管產業外移對在全球布局的跨國集團影響不大,但對當地的藍領工人卻帶來很大的沖擊和影響,因此發達國家內部存在分化,在全球化過程中積累了相當的矛盾。
現在,舊的全球化道路已經很難走得通,那么新的全球化又在什么地方?新的全球化不僅僅是簡單的投資和貿易資源配置問題,背后還需要體系和秩序來支撐。對于未來全球化的發展方向,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共識,或者說在現階段,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之間很難達成共識,因此區域化、諸邊化、群體化等可能是趨勢。
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危局、全球經濟增長的困局和全球化的變局,各國需要在挑戰面前作出應對,調整自身發展的思路和戰略,以適應新的格局和環境。
從我國自身的角度來看,中國目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從過去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階段性轉變。新的發展模式要求我國要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但在全球化變局的背景下,再結合自身發展,中國提出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我將其稱之為“新循環格局”,因為過去也有雙循環——從80年代后期到中國加入WTO,當時是“以國際大循環為引領”,通過國際大循環帶動國內循環。但現在提出的是一種“新循環格局”,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來帶動國際國內雙循環,兩者的區別在于主導力量不同,更需要改革開放來支撐。
Q2:在“新格局”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具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屠光紹:簡單來說,新循環格局的核心是能轉得動、能循環起來。比如從宏觀經濟意義上說,供給和需求就是一個大循環。目前的問題是供給和需求的循環還不暢通,例如消費需求在升級,人民群眾對供給質量的要求在提高,因此中央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促進經濟良性發展。
此外,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也是一個循環。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有了金融資源的支持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如果金融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那么金融自身的效益也可以得到提升。但如果實體經濟有需求,金融無法支持,這種循環就會遇到障礙,結果將會是實體經濟無法發展,金融資源也會被浪費。
那么,金融該如何滿足實體經濟的需要?在我國處于工業化階段時期,銀行信貸這種間接融資的模式能與之匹配。原因在于,工業制造業項目的生產和企業模式較為穩定,同時也有土地、廠房、設備等抵押物,這都滿足了銀行的信貸要求。但現在也需要發展戰略型新興產業和科創企業,這就對金融體系的優化提出了要求。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就是發展以資本市場為核心的市場體系,必然會為國內金融體系的優化起到重要的帶動作用。因為隨著上海發展資本市場,例如建立科創板、推進注冊制等,這都會為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投資的發展打開更大的空間。
因此,我認為,在新循環格局下,進一步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第一是有利于完善中國金融體系,實現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通金融和實體經濟循環中的障礙,更好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第二,參與國際循環也非常重要,中國如何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我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更好地利用好國際金融資源。如果上海能實現更好的金融開放,例如上海股票市場等金融要素市場、各類金融機構都能不斷開放,那么上海金融中心就能更好地參與國際金融資源的配置,使上海作為全球人民幣資產中心的功能進一步提升,也為提供支撐。人民上海建立起人幣的全球資產中心,那么將有效增加人民幣的吸引力。
總之,在新循環格局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承擔了兩方面的任務:一是優化國內金融體系,尤其是發展直接融資、發展資本市場,適應國內大循環的需要、服務實體經濟;二是通過開放利用好國際金融資源,加快形成全球人民幣資產中心,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這兩方面是相互促進的。簡單來說,如果促進國內金融體系的完善,那么在全球資源配置和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國內金融體系會提供堅實的支撐;反過來,如果人民幣在全球貨幣的體系里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又會進一步帶動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這兩個任務完成得好,就能形成相互支撐,從而使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揮能夠其應有的作用。
Q3:長期來看,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依然任重道遠。您認為,現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遇到了哪些挑戰,未來還有哪些發展契機?
屠光紹:從國家提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至今已近30年。特別是2009年4月,國務院發布19號文件,提出“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國家有了明確的戰略目標和任務,并有了一系列具體的部署和安排。應該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但這絕不意味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步伐就會停下來。
在新格局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意義更加重要,而且它面臨的任務和要求也更高。從這個意義上講,下一步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步伐還要加快。
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最大優勢在于,中國仍屬于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由經濟高速增長轉為高質量發展。目前國際上的金融中心,上海代表了新興經濟體,而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大,近年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率就已經超過70%,其中中國作用尤其重要。
下一步要發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和潛力,就需要依靠改革開放,解決制約發展的更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金融是國民經濟的核心,相比其他領域,在推進金融改革時更需要特別注意風險防范,在防風險的過程中進一步深化改革,比如進一步推進注冊制改革、監管體制改革。
另外,金融開放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不只是要把門打開,還要讓別人方便“進門”。例如雖然我國取消了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一些投資限制,但它的效率仍不高。因此,金融開放還需要提升效率,提升便利化的程度。盡管近兩年來我國金融開放的進程在加快,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對市場機構的開放過程,而是要形成制度開放,如建立負面清單制度等。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Q4:外灘金融峰會的舉辦,對于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具有怎樣的意義?
屠光紹:舉辦外灘金融峰會,主要是出于三方面的考慮:
一是在經濟增長下行、保護主義升溫、金融市場動蕩的大背景下,我們更需要溝通交流,尋求共識,共同應對問題和挑戰;
二是當前中國經濟、金融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既為全球的合作伙伴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為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自身提供了活力,所以更需要我們同各國加強合作,抓住機遇,實現共贏;
三是近年來隨著經濟金融領域的變局,特別是金融科技的發展,金融業自身也處于重大變化之中,需要我們共同進行探討、探索并進行實踐,從而更好地促進金融服務經濟、健全金融功能。
2007年底我到上海工作時,參與創辦了陸家嘴論壇,隔江而望的外灘金融峰會要辦成什么樣的論壇?我想通過三個“更加”說明它的三個特色:
? 要辦一個非官方、更具開放化特色的峰會。政府有政府的作用和職能,市場有市場的規律和力量,官方和非官方有各自不同的作用。峰會,為了更好地突出非官方的特色,更好地搭建更具開放性的平臺,我們在峰會的組織機制方面進行了創新,以組委會為主辦方,組委會的成員來自于各個方面,今后還將進一步向國內、國際擴展,這樣可以整合各方資源,提升峰會活力。
? 辦一個促進全球合作、更具國際化特色的峰會。當前,全球化遇到了逆流,但全球化的方向不可阻擋,全球經濟合作、金融合作需要不斷推進,峰會要順應國際趨勢,適應中國開放要求,廣邀全球各方朋友參會。這些朋友、嘉賓,既有來自財經、金融業的高官,也有業界領袖、學界專家。參與本次峰會的國際嘉賓80余位,充分體現了國際化這一特色。
? 辦一個以市場為導向、更具專業化特色的峰會。市場為導向,才能貼近需求,滿足需求就需要專業的精神和能力。參會的機構代表和人員,都具備了較高、具有影響力的理論水準和實踐經驗,所選的主題和議題,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前瞻性,這樣才能使峰會形成專業化的優勢,提升峰會的影響力。
上海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創新發展的熱土。近年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進程在加快,在上海辦這樣一個金融峰會,應該說我們占盡了“地利”。100多年前,外灘就是現代金融的發源地,借助改革開放的大潮,外灘又不斷涌現出新的活力和輝煌。在外灘辦這樣一個金融峰會,有利于外灘在豐富歷史積淀的基礎之上再次積蓄活力,有利于讓外灘在金融發展上取得更大的進展。
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核心集聚地就是陸家嘴和外灘金融帶,這“一城一帶”,形成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金融資源聚集錯落有致的金融圖譜,同時也在譜就交響共鳴的金融動人樂章。外灘金融峰會和陸家嘴論壇,一定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共現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輝煌。
Q5:您對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的召開有何期許?
屠光紹:總地來講,第二屆就應該比第一屆辦得更好,這才是進步。第一屆的開局很好,而且產生了很好的反響,大家對于外灘金融峰會的品牌也有了初步的體驗。跟去年相比,今年國際國內形勢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全球格局的變化,特別是疫情使得很多原本緩慢發展的問題一下子變得更加尖銳。
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有三方面特色:
第一,從峰會主題看,在繼續聚焦金融開放、資產管理和金融科技三個廣泛關注且重要的主題的同時,結合重要時間節點,更加突出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主題;
第二,從峰會參與者看,國際國內嘉賓及參與者的陣容更加強大,今年首次設立了國際顧問委員會。這說明了大家對外灘金融峰會的認可,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各方面都愿意參與;
第三,從峰會組織方式看,有了更多創新和開拓,為了提高會議的影響,本屆峰會將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這更利于擴大峰會的傳播和影響。此外,會議方式也更為豐富,屆時將舉辦4場全體大會、6場云會場、4場閉門會,另外還有3場高層次的國際對話。
總而言之,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繼承了首屆的幾個主題,但在參會人員層次和組織方式上做了新的安排,我希望在今年這樣的新格局下,外灘金融峰會可以傳播參會嘉賓的智慧和觀點,促進有效交流、推動達成共識,也希望峰會可以辦得一屆比一屆好。
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召開前夕,峰會組委會執行主席、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接受了CF40研究部專訪,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