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簡稱“外灘峰會”)在上海市黃浦區開幕。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開幕式上就中美關系、AI治理等分享觀點,歐洲委員會常務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演講中闡述了歐盟無意與中國脫鉤的立場。外灘峰會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法蘭西倫理政治科學院院長、歐洲央行原行長特里謝,外灘金融峰會組委會執行主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寧吉喆為峰會發表致辭。
基辛格與錢穎一在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展開國際對話
歐洲委員會常務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在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歐洲央行原行長特里謝在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致辭
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邁向新征程的中國與世界:復蘇與挑戰”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聯合主辦,會期三天。此前一天,9月22日,已有美國第70任財政部長魯賓,印度央行原行長拉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杰森·弗曼,外灘金融峰會組委會執行主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長屠光紹,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主席,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行政總裁梁鳳儀等就多邊合作、全球貨幣政策、更高水平開放與互聯互通、科創金融等議題發表觀點。
此外,圍繞市場關注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議題,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與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也展開深入討論。
基辛格:中美關系確實變得更加復雜,但前景依然光明
圍繞中美關系,基辛格指出,過去50年里中美關系的主基調始終是合作。當前,中美關系確實變得更復雜,但前景依然光明。他強調,脫鉤對中美兩國來說都是不利的,重中之重是中美之間應加強相互溝通和了解。
基辛格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必須得到有效管控,而這可以成為中美對話與合作的領域。同時,其他國家也應參與進來,共同制定人工智能時代的全球治理體系規則。
“復雜”與“合作”,這也是魯賓對中美關系的判斷和期許。他強調,中美究竟是塑造建設性關系還是對抗性關系,將深刻影響國際秩序的發展前景。兩國只有努力在關鍵議題上尋求合作,才能實現雙方利益,同時也將惠及世界各國。
就中歐關系,東布羅夫斯基斯在開幕式演講中強調,歐盟無意與中國脫鉤。他同時指出了合作的重要性,“一系列沖擊正在促使各國將政策重點從效率轉向韌性,我們不應低估這些挑戰和地緣政治變化的嚴重性。歐盟和中國可以作為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應對這些問題。”
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和貿易大國,中國在幾乎所有全球價值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的增長一直受到中國經濟強勁增長的支撐。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對歐盟來說意義重大。
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已深度交織,央行“做的更少反而更好”
本屆峰會召開之際正值“超級央行周”,全球都在關注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決議與前景。當地時間9月20日,美聯儲做出暫不加息的決定,其點陣圖則顯示年內將再加息一次并將維持更久。
杰森·弗曼在外灘圓桌“全球貨幣政策回顧與展望”上預計,美聯儲未來可能還有1-2次加息,可能最多調整75個基點,主要取決于通脹變化。
拉詹曾預言2008年金融危機,而這一次,他再度出言警示稱,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現已深度交織,對央行來說,也許更少的行動反而才是更好的。
他認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央行為了刺激經濟達到通脹目標,使用了量化寬松政策。美聯儲甚至改變政策框架,不再先發制人抑制通脹,而是只有當認為通脹會持續時,才會真正做出反應。這種做法使得美聯儲面對通脹反應滯后,而不得不在后期快速加息。與此同時,量化寬松政策使得銀行系統在低利率時期積累風險,形成資產負債錯配。當美聯儲政策開始正常化時,一些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和償付能力風險暴露出來。而為了防止出現銀行大規模倒閉,美聯儲和美國財政部又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干預措施。這一切都表明,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已經緊密交織在了一起。
“我們能從中汲取哪些教訓?”拉詹最后的總結是,對央行來說,也許更少的行動反而才是更好的。
中國目前沒有“資產負債表衰退”,但需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
辜朝明與余永定在峰會上關于“資產負債表衰退”的討論廣受關注。對于當前討論較多的中國是否已經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這一問題,辜朝明在峰會現場給出的答案是,要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必須拿到資金流數據,弄清楚誰在儲蓄,誰在借貸,而他目前并不掌握這方面的數據。但如果大家一方面不愿意借錢,另一方面還在不斷存錢,就會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情況。
余永定則明確表示,“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說中國正在經歷‘資產負債表衰退’。”但他也指出,中國需要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在他看來,中國政府應該放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標準,采取更加現實的措施,也許應該更加重視通脹目標,例如,如果通脹率低于3%,就需要采取擴張性的財政與貨幣政策。
余永定提出,通過積極采取行動,我國就可以避免“資產負債表衰退”。具體而言,一要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二要妥善處理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問題,三要更好處理地方政府債務問題。
辜朝明與余永定在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展開國際對話
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就需要搶占“數據”賽道
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外灘金融峰會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推動更高水平開放與發展這一議題,本屆峰會也專設一場全體大會,涵蓋兩場外灘圓桌——“更高水平的金融開放:意義、目標與挑戰”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級提升”。
屠光紹認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需要在數據跨境流動方面更好地推動金融的國際化,在這方面上海應該起到引領作用。他建議上海搶占國際新一輪競爭合作在數據方面的大賽道,另外要搭建國際數據跨境制度建設和治理大平臺。具體而言,第一,加快對重要金融數據的定義和類別;第二,進一步明確另類金融數據的跨境流動規則;第三,加大主管部門的協同力度;第四,對數據跨境流動做好安全評估,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數據跨境流動的需要。
就數據出境,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行長兼行政總裁王云峰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包括:
第一,頒布明確的金融行業重要數據目錄;第二,為實現穿透性監管、并表監管的目的,而向外資金融機構母行的金融監管部門提供必要的信息,應該是被允許的;第三,設置白名單制度,對低風險場景豁免“一事一評估”的數據出境評估;第四,對外資金融機構集團內跨境外包生產的數據出境場景,除非涉及重要數據,豁免“一事一評估”的數據出境評估;第五,免除內地向香港的數據出境限制等。
推動更高水平開放,進一步擴大互聯互通
上海和香港均既是國際金融中心,又同樣在打造離岸人民幣中心。滬港兩個中心在功能和定位上應有何區分?內地與香港如何進一步加強互聯互通?本屆峰會上,來自香港的三位嘉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余偉文表示,香港正在流動性、產品和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努力,以保持其作為主要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產品方面,香港將繼續升級和擴大內地和香港的的互聯互通計劃,正不斷擴大人民幣產品和工具的范圍,以更好地進行跨境投資、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在基礎設施方面,將推出所謂的"最簡可行產品",旨在為mBridge的逐步商業化鋪平道路。
余偉文在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上發表主題演講
史美倫認為,香港作為有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可以利用國際化金融市場體系以及獨特樞紐地位,幫助國家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實現高質量的對外發展,大力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促進人民幣國際化以及綠色轉型。
就進一步擴大香港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梁鳳儀提出三方面建議:
第一,進一步完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推動兩地資本更便利、更有效率的流動。“現在外資持有3萬億人民幣的債券,他們也希望盤活這些資產,怎么改善這些資產的流動性?我們也跟內地監管機構在研究。”
第二,豐富互聯互通機制下的跨境投資產品,讓國際投資者和內地投資者在北向通和南向通下有更多投資選擇。
第三,積極探索制度創新。例如在大灣區試點的“理財通”,這一概念非常好,意味著客戶和產品都可以通,但是在制度上有制約,例如兩地都有自己的牌照條例,跨境銷售和購買方面也需要做一些創新。如何突破阻礙、真正實現進一步開放,是下一步兩地監管機構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演講合輯(部分)
【致辭】
讓—克洛德·特里謝:全球新舊挑戰交織,外灘金融峰會的召開恰逢其時
【國際對話】
基辛格對話錢穎一:中美關系前景與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國際治理體系變革
辜朝明對話余永定:“資產負債表衰退”與中國經濟發展
黃益平對話羅伯特·魯賓:美國經濟前景、產業政策與中美關系
【主題演講】
楊偉民:以改革為動力,推動經濟整體好轉
尚福林:創新科創金融模式 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黃奇帆:依托自貿試驗區開展數字領域綜合集成改革試驗 加快打造數字經濟發展示范區
劉世錦:穩增長促轉型的兩大新增長動能
魏伯昂:國際金融架構改革 助力金融綠色宇宙建設
余偉文:克服全球化逆風,亞洲經濟體可遵循四個原則
史美倫:新的國際經濟形勢下,發揮好香港作為“超級聯系人”的獨特作用
劉 珺:新格局下經濟轉型的環境要素與方向選擇
朱云來:金融資產管理與養老問題分析框架
張曉晶: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需要冷思考
【外灘圓桌】
拉古拉姆·拉詹:總結美聯儲的教訓,也許更少的行動才更好
屠光紹:數據要素跨境流動與金融高水平開放
梁鳳儀:堅定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推動深層次市場改革
洪丕正:全球結構性轉變下,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與發展
劉元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能級提升
任春生:打造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 強化全球保險要素配置功能
劉曉春:平臺經濟新發展階段需要關注的六個問題
【外灘閉門會】
荀玉根: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思考
段國圣:銀行理財子公司應明確綜合型資管機構定位